朝圣哥廷根--瞻仰百年前的世界科学中心

 对于哥廷根,朝圣这个词丝毫没有夸张。近三百年的历史里,哥廷根人才辈出,在数学,科学,艺术,政治,哲学上均有所建树,尤其是百年前,这个位于德国中心的小镇(面积大约是海淀区的四分之一)成为了整个世界的数学与科学的中心,孕育了无数数学与科学巨匠。

Image: 哥廷根位于德国的中心
哥廷根位于德国的中心

 这两天去阿姆斯特丹办美国签证,便额外请了两天假去走访一趟心里的圣地。我的哥廷根“情结”大概是由于七年前曾经无缘无故的学了一年的德语,虽然如今几乎将所学都忘了,但是却清楚记得当时的德语老师正是毕业于哥廷根大学,大概是她当时对哥廷根生活的描述在我心里种了个种子。后来实实在在对于哥廷根的向往来自于两本书:《20世纪数学经纬》,《留德十年》。

《20世纪数学经纬》

 《20世纪数学经纬》是一本讲19末期和20世纪以来近代数学史的书,从不同时期和数学学派的角度讲述,条理很清楚。当时让我震惊的是,小小的哥廷根竟然在数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。哥廷根数学的辉煌肇始于高斯与黎曼,在克莱因与希尔伯特的努力下于20世纪进入黄金时期,形成了哥廷根学派,一时成为了世界数学中心,而后尽管随着纳粹上台迅速衰落,但是哥廷根的继承人外尔与柯朗又将其精神在美国发扬光大(外尔加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,柯朗建立了如今的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)。除了对于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哥廷根也在20世纪初那场激荡人心的物理学革命中留下了重要印记,爱因斯坦,普朗克,海森堡,狄拉克,费米,玻恩都曾在此驻足。关于爱因斯坦与哥廷根,一个常被提及的小故事便是希尔伯特曾经说过:“哥廷根马路上随便找一个孩子,都要比爱因斯坦更懂得四维几何,然而发现相对论的,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,而不是什么数学家”。

Image: 数学家们的故居。希尔伯特(左),柯朗(中),闵可夫斯基(右)都是邻居。 Image: 数学家们的故居。希尔伯特(左),柯朗(中),闵可夫斯基(右)都是邻居。 Image: 数学家们的故居。希尔伯特(左),柯朗(中),闵可夫斯基(右)都是邻居。
数学家们的故居。希尔伯特(左),柯朗(中),闵可夫斯基(右)都是邻居。

《留德十年》

 谈起哥廷根,作为力学专业的学生,尤其是流体力学方向的,自然会想到普朗特。这位流体力学大师以边界层理论为人熟知,更是一位理论结合实践的践行者,《留德十年》中也曾提到过他:

(盟军空袭后)我正在哗啦声中,沿街前进,走到兵营操场附近,从远处看到一个老头,弯腰曲背,仔细看什么。他手里没有拿着苕帚之类的东西,不像扫玻璃的。走到跟前,我才认清,原来是德国飞机制造之父,蜚声世界的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。我赶忙喊一声:“早安,教授先生!”他抬头看到我,也说了声:“早安!”他告诉我,他正在看操场周围的一段短墙,看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这一段短墙的。他嘴里自言自语:“这真是难得的机会!我的流体力学实验室里是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。”

Image: 季羡林先生的故居以及《留德十年》中提到的席勒草坪。 Image: 季羡林先生的故居以及《留德十年》中提到的席勒草坪。
季羡林先生的故居以及《留德十年》中提到的席勒草坪。

普朗特的最后一位学生,也是唯一一位女学生,是当年自费到德国留学的陆士嘉。陆士嘉的丈夫张维先生回国后筹建了清华的工程力学数学系(清华航院的前身),我和太太在此相遇,学习多年,无论是过去的逸夫楼、还是后来的蒙民伟科技大楼,无数次在张维先生的雕塑前经过,念及此,不禁感慨这段历史离自己也并非那么遥远。

Image: 意外发现。朱德故居(左),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拜故居(右) Image: 意外发现。朱德故居(左),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拜故居(右)
意外发现。朱德故居(左),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拜故居(右)

参考资料